释迦牟尼(梵語:शाक्यमुनि,Śākyamuni,意為“釋迦族之聖者”),姓喬達摩,名悉達多(公元前563/480年—公元前483/400年,巴利語:Siddhāttha Gotama;梵語:सिद्धार्थ गौतम, Siddhārtha Gautama),古印度思想家、教育家,佛教的奠基人;稱號為释迦牟尼佛(英語:Buddha Śākyamuni)、喬達摩佛(英語:Gautama Buddha)、佛陀(意思為「覺悟者」)、世尊、释尊等;又簡稱釋迦文佛、釋迦如來、釋迦佛,(「释迦」是其種族之姓,意为「能仁」,「牟尼」則是古印度对於圣者的尊称,意为「寂默」)。释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,為刹帝利種姓。
在佛教中,释迦牟尼,被認為是世間最尊貴者,故弟子與信徒們,常以世尊來稱呼释迦牟尼。佛不是神明,而是境界超過神的人,因為諸佛都是生在人間的凡人《增壹阿含經》: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。
從明朝開始,漢地尊稱释迦牟尼為如來佛祖或佛祖,或簡化合稱為如來佛,清代滿人則稱释迦牟尼為佛爺。
傳統姓名釋義
婆羅米文“佛陀”和“釋迦牟尼”,阿育王石柱法敕。
释迦牟尼
汉语名称
繁体字 釋迦牟尼
简化字 释迦牟尼
喬達摩(梵語:Gautama,巴利語:Gotama)又音譯作瞿曇、喬答摩,是釋迦族的姓氏,傳統上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姓,源自释迦族祖先喬達摩仙人的名字,其在劫比羅城和天示城等的族裔稱為释迦族。《梨俱吠陀》讚歌作者之一 Vāmadeva 之父是七仙人之乔答摩仙人,有傳說釋迦族或與之有關。
釋迦族的姓氏除了「喬達摩」、「日種」、「甘蔗種」之外,《佛本行集經》還記載有個稱呼是「奢夷耆耶」,以住處為姓故稱「舍夷」。
悉達多(梵文:Siddhārtha,巴利文:Siddhāttha)或譯悉達陀、悉達,意思是「吉財」、「吉祥」、「一切功德成就」,又作「薩婆曷剌他悉陀」(梵文:Sarvārthasiddha),意為「意義成就」或「一切義成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名字。佛陀傳記中,淨飯王還為他起了其他的名號如「天中天」和「千象力」等,佛陀證道後不希望人們仍以俗世時名號稱呼如來。
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佛陀的尊稱。「釋迦」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,有「能」、「勇」的意思;「牟尼」又音译为「文」,意為「仁」、「聖贤」、「禁欲修道僧」、「寂默」,所以又譯作「能仁寂默」、「釋迦文佛」、「能仁佛」等。按古印度傳統,「牟尼」是當時對出家乞食、離欲修道、修行成就者的稱謂,在《梨俱吠陀》的誦詩中,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,稱為「牟尼」,他蓄長髮、著褐色的髒衣、可以飛行空中,喝飲毒汁而無恙。「釋迦牟尼」可意譯為「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」、「釋迦族的聖人」。
此外,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,如《華嚴經》中又稱他為毘盧遮那佛,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,俗謂大日如來。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的見解,或認為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,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,而報身稱為盧舍那佛。
生平事跡
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,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,歷來眾說紛紜,詳見後文傳統記載和考證研究章節。早期三藏中也未包括佛生平的專門記載,經藏中的佛经缘起部分,偶有些类似传记性的叙述,而佛陀傳記原型以《譬喻經》形式收錄在《律藏》中;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經律记录的重心,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义的牽連性并不强,并未引起三藏結集者的重视。在佛教廣為流行後,佛教徒对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渐发生兴趣,《本生經》和部份《譬喻經》從《律藏》中輯出編入《雜藏》或《經藏》,而更详尽的叙事文字遂在流行经典和变化多端的传说中而有所阐述[16]。最早的佛陀生平傳記,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後马鸣菩薩所著的《佛所行讚》(《佛本行經》),大乘佛教的佛陀傳記有《佛本行集經》、《普曜經》和《方廣大莊嚴經》。
2013年《美国国家地理》在尼泊尔蓝毗尼新近考古發現约前550年的古迹,认为释迦佛的生活年代在公元前6世纪,出生年可能比人们认知的还要早。